《云中郡志》—— 武备志 关塞

2023-12-25 16:00:00
来源: 雁北网 作者: 大代永祚

武备志

关塞

云朔险要,戎马之区。扼一箭筈(kuò箭的末端),列八阵图。壮猷方叔(周宣王时卿士),万全其谋。有备无患,亶其然乎!志关塞。

周显王三十六年,赵肃侯畏三部之强,筑长城以备之,自云中以至代。赧(nǎn)王十五年,赵王偃破逐楼烦、东部(当为『胡』)、林胡,尽有三部之地,筑长城,自代并阴山至高阙为塞。

秦始皇帝三十三年,大筑长城。命蒙恬率数十万众击单于头曼(匈奴单于名)北徙,尽收河南地为县。三十五年,除直道,堑(qiàn)山堙(yīn)谷,自九原直抵云阳。(云阳在西安府泾阳县西北,自九原抵此一千八百里。即赵武灵王窥秦,欲下甲云中、九原,以袭咸阳者也。)

汉高帝二年,遣诸将略地。缮治塞垣。时汉与楚相持,冒顿复渡河,收秦所夺地与汉关故河南塞。故今复事于此。武帝太初三年四月,筑塞外城障。遣光禄勋徐自为自五原塞外筑城,列亭、障至卢朐(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联合旗阴山北麓),号光禄塞。光武建武十二年,遣骠骑将军杜茂治飞狐道,筑亭堠,修烽燧。

晋武帝时,命乌桓校尉唐彬开斥旧境,复筑秦长城,分兵屯守,烽堠相望。安帝隆安三年正月,拓跋魏王珪通直道,自望都铁关凿恒岭至代五百余里。

宋少帝景平元年,魏王以柔然犯塞,筑长城于五原,南起赤城,延袤二千余里,备置戍卫。

隋文帝开皇六年,发丁男修长城,因北齐之旧补筑,二旬而罢。炀帝大业三年秋七月,发丁男百余万筑城,西距榆林,东至紫河,一旬罢。

唐中宗景龙二年,筑三受降城。三城俱在大同西北四百余里。东城、汉云中郡地,中、西城、五原郡地。时张仁愿为朔方总管,行营要害,谋守边之长策。见三城之地,外可以扼边外之吭(háng);内以藩卫河南,而且省秦赵边之戍。值突厥默啜悉兵西击突驼施,又时之可为。乃上言:请乘虚取幕南地,于河北筑三受降城,绝北边南寇路。唐休璟(名濬,以字行)以为两汉以来皆守河南,筑城边外,终为所有,不便。任愿固请,诏从之。留岁满戍卒助工督,役者尽力,六旬而三城就。以拂云为中城,东、西城相距各四百余里,置烽堠千八百所,自是突厥不敢度山猎牧,减镇兵数万。玄宗天宝三年,城大同、静边。时王忠嗣为朔方节度使,城二城,徙清塞、横野军实之,是后不复盗塞。

明成化二十一年夏四月,总督余之俊筑长城,起大同中路至偏头关界六百里。时子俊欲大筑城增堡,而媒孽者以为糜费。旋止。嘉靖二十一年,议修大同边垣,总督英继祖恐有蹂躏,不能筑。巡抚龙大有谓:外边远,不可筑;内边又难为力,俱乞停止。本兵(兵部尚书)张瓒覆言:大同地方先年既设外边,又设内边以界限华夷,尺寸皆金汤也。今圮()坏不修,恐边外窃据,永无恢复之期。昔河套弃而陕右多事,西河弃而甘州多事;大宁弃而蓟州多事,惩前虑后,乃知两边修筑,亦一时权宜。但地方广远,公私匮竭,果难为力,停止。二十五年春三月,筑长城。总督翁万达与巡抚詹荣议曰:『今堡寨虽备,而外拒守必得长城。长城必有台,利于旁击;台必置屋,以处戍卒。近城必筑堡,以休伏兵。城下数留暗门,以便出哨。自阳和至宣府李信屯旧无城;自了﹝丫﹞角山至阳和旧有堑或城而不固。』于是议通筑,补故创新凡三百余里,敌台、暗门如制。三十一年,诏补边垣。时总督翁万达建议:边垣自修筑来,颇称完固。后以通市故,为多有撤毁,所在破缺。兵部尚书赵锦请檄镇巡官极力修补。给事中李幼滋因言:『敌垒卑小,宜于垣上增筑高台,营建房庐以置火器兵械。乃诏抚镇斟酌行之。三十七年,总督尚书杨博请筑大同边墙,以为经久治安之策,约当用银二十九万,半取足本镇;半请给内帑。乞下所司详议。』兵部覆言:『大同目并边之议兴,而三边之斥堠渐疏;筑塞外之防废,而右卫之藩篱不固。遂致戎马长驱,凭陵近郊。前事不远,后事之鉴也。博所请,工钜费少,诚救边远图。宜发太仓银十万五千两、太仆银三万五千两,听其随宜经略。工完之日,俱籍以闻。』报可。

大寺口、小寺口,府城北二十里。

石佛寺口,府城西三十里,左卫东一百十里,有墙堡。东奕峪,府城西南四十里。

黑峪口,府城西四十里。

开山口,府城东北五十里,山口有谷。

兔毛河口,府城西北二百里,右卫西北二十里,建墙堞一座。其西三十里又有小隘口。

阳和口,卫城西北十五里,东西阔十五步,墙高一丈八尺,名前口;行东北二十里有将军口,石墙高二丈,又东二十里,名后口,南北六十步,墙高二丈八尺。

虎峪口,阳和城东北二十里,东西十五步,墙高一丈。

“土舌”( gòu)口二:大口,去阳和城三十里,小口,去城十五里,东西各一百余步,石墙各高二丈五尺。

白杨口,天城北二十里,东西六十步,墙高二丈二五。榆林口,天城西北三十里,东西五十步,墙高二丈五尺。

砖磨口,天城西北三十里,南北五十步,墙高二丈五尺。

偏头口,怀仁县城西南五十里。

沙靖口,朔州城北三十里。正统十四年置巡检司。今革。

神池口,朔州城西南九十里,正统十三年置巡检司,东南有土城塞。

杨六郎塞,马邑城西五十里雁门北口东山上。其西五里有佳吉塞。

三岗四镇:应州城东二十五里赵霸冈,城西二十里黄花冈,城南三十里护驾冈;城东二十里安边镇,城西十五里司马镇,城南四十里天罗镇,城北四十里神武镇。

黄沙口,应州城东南六十里,北接牛槽峪,南通代州大石口。

余都峪,在南山,宋徽宗宣和六年,辽主与金战于奄(yān)遏(è)下水海,师溃走山阴,居此峪。

龙湾峪,州西南四十里,东有五人、盆子、沙家、赤石四峪,俱南通代州。又有东寺、西寺、白树、棘料、石门、宽峪、当吊七口,俱塞不通,微有小径。

榆林口,前有沙家寺及村,辽太尉沙公墓在焉。

水峪口,通代州南山大小十余口。

磁窑口,浑源州城南十里,恒山右胁,路通灵丘。洪武九年置巡检司。其西八里又有李峪口,西南十里又有大、小凌云二口。

乱岭关,州城东四十里,恒山右胁。洪武七年置巡检司。

大塞头关,州城西南一百十里,东南连紫荆关,洪武九年置蔡家峪巡检司。

九宫口,蔚州城东南三十里。路通易州。金章宗避暑于此。洪武九年置巡检司。永乐十三年塞其东永宁、松子二口。

五乂()山口,州城西北三十里五乂山村,州卫官兵守。

石门口,州城西南四十里太自山,旧名隘口关,路通灵丘、广昌二县。宋朝杨将军守此。其东有龟峪口,洪武间置巡检司。

神山口,州城北五十里芦子涧。路通保安州,卫官戍守。

鸳鸯口,州城东七十里。近壶流河,两山相峙如鸳鸯,故名。路通保安州。永乐十三年置巡检司,今革。

美峪口,州城东一百二十里。其山秀丽,故名。路通保安州,直抵居庸关。永乐十三年置巡检司。十六年改建司于董家庄,距旧二十里。

兴宁口,州城东一百二十里。路通大同、宣府。永乐十三年置巡检司。天顺间知州史魁请徙北口关。

平顶岭,州城西北一百五十里。路通宣、大。永乐十三年置巡检司,今革。

神通沟,州城东南一百里。万历三十九年始置巡检司。

焦山砦(zhài),广灵县城东北十三里焦山村,洪武间筑。周围二里十步,墙高一丈五尺,壕深一丈五尺,南门。

加斗砦(zhài),县城东南十五里加斗村,旧有遗址,洪武间筑。周围一里二百步,高二丈五尺,壕深一丈,南门。

土岭砦(zhài),城西二十里,洪武间筑。周围二百步。墙高一丈五尺,壕深一丈,南门。

瓦房砦,县城东北三十里瓦房村,洪武间筑。周围一百三十八步,墙高一丈五尺,壕深二丈五尺,南门。

林关口,县城西南四十里材管山,路通灵丘。先置巡检司,后革。蔚州卫官兵屯官。景泰初徙平岭关巡检于其东。三十里有直峪口,十五里有唐山口及桦涧岭、火烧岭,二口俱险峻。

三墁寨,灵丘县城十五里,其顶有三墁,故名。

水南寨,县城西南五十里。山高四里余,其北有河水寨,此寨在南,故名。

牛拦寨,县城东南六十里,高五里。

观音寨,县城西北六十里。上有观音庙,故名。

顺城寨,县城南一百里。高五里,其寨峭劈如城,故名。

宁净口,广昌县城东南三十里。接浮图峪,通易州五虎岭。

浮图峪,县城东三十里铁岭下。路通紫荆关。景泰三年筑堡,设戍兵。

馒尖顶,县城东北十三里。

窟龙寨,县城西北三十里。其砦窟穴甚多,故名。

栲栳寨,县城西南四十里。夹而鞍寨,县城西北四十里,以形似名。

倒马关,县城南七十里。路通保定府唐县,宋将杨彦朗于此倒其乘马,因以名关。今有戍兵。其西十里有岳岭口。

威宁口,阳和卫西北七十里。东西五十步,墙高一丈五尺。

水磨口,天城卫西北四十里。南北五十八步,墙高一丈五尺。

四老口、鹅毛口、大峪口、鹁鸽峪口、陈家峪口、马什岭口、小磨口、石井口、吴道口、芦子口、小峪口、红山峪口、炭岭口,上十三口俱怀仁县。

标签 -
网站编辑 - 大代永祚